以“南京文学实践”传承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
时间: 2024-01-30 00:18:40 | 来源: 欧宝体育官方网站
“南京的作家始终致力于使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水融、与现代生活需求紧密契合,始终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前沿,取长补短以实现自我更新……”金陵文学奖三年一评,南京作家在传承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上的文学实践,已得到充分肯定。日前,在南京市作协组织的第十一届金陵文学奖获奖作者专题座谈会上,作家一致表示,要继续从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中汲取养料和动力,通过大胆探索,不断提升和拓展自身的文学创作。
2022年底,第十一届金陵文学奖揭晓。除了16个荣誉奖,另有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作品37部、文学新人2名获奖,包括大奖10部、佳作奖11部、优秀奖16部。专家认为,本届作品基本反映了南京文学的创作状况,作品风格多样,有创新追求。而六朝古都南京一直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文艺创作的丰富源泉。
获得金陵文学奖大奖的报告文学《南京1949》,以南京城为场景,摹画了一群改变国家命运的人,再现了遭遇历史急水滩头的各阶层人们的不同反应与人性。
姞文因其代表作“秦淮故事”系列对南京精彩深情的描绘,被海内外读者亲切地称为“南京的文化使者”。从移居加拿大最初以一种悠远的心态来想象南京、描述南京,到思乡之情由此得到安放,姞文笔下的南京变得开阔、辽远、厚实起来。网络文学《王谢堂前燕》,以极具特色的“秦淮故事”为起点,讲述了南京百年老字号酒楼“王谢堂”在困难来临之际改为送餐外卖、直播美食的故事,通过医生、人民警察、社区网格员、酒楼业主等90后在各自岗位上的不同表现,展现了年轻一代积极向上、温暖奉献的时代风貌。
素瓷盛雪色,白马入白芦。著名空间设计师陈卫新在南京设计了许多地标性的文化项目,并参与修复了许多带有浓重时间印痕的老建筑空间。其散文《在时间的河流上》,行文素净,意象纷飞,堪比灵动的古典小品,记录了对建筑、景观、文学、艺术、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思考,在思索与感慨、灵光与想象中构筑起独特的语言空间。
获得金陵文学奖佳作奖的长篇小说《大明城垣》长达37万字,小说从现代开始写起,考古学家在南京城墙中发现一块很特别的明代城砖,上面有男女两个手印和“袁水汤汤,窑火旺旺。我手妹手,日月共长”十六个字。考古学家根据城砖上的铭文找到了制作这块城砖的窑匠故乡——江西宜春县月亮湾,由此揭开一段尘封600年的故事……在陈正荣的一系列“南京书写”中,他还写了长篇小说《紫金草》、报告文学《紫金山下二月兰》、散文集《南京的风花雪月》《金陵佳人》等。陈正荣说:“我的切身感受是,南京是一座取之不竭的富矿。”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刘俊以文学评论《“老灵魂”的历史沉迷、神秘追求和物的寄托》获奖。他说,文中所评论的香港作家葛亮是南京人,在南京大学读本科,后来到香港读硕士、博士,并留在香港工作,现为香港浸会大学教授,“能够接受这样的文章,说明金陵文学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文化传承是时代的要求,更是青年作家的责任与使命。那么,青年作家如何在传承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中做出自己的文学实践?又将如何让文化在自身创作的枝桠上开出绚丽的花朵?在当天的座谈会上,南京作家纷纷亮出了自己的答卷。
继以新安旅行团为历史背景创作的长篇小说《行走的学校》受到广泛关注后,邹雷将继续关注红色题材。他说,一个作家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
“我对传统的理解就是书写传统的情感,以及一些地方的特质,包括方言、习俗、人文、历史等。”编剧、作家杨筱艳说,所谓传统的情感,无非就是友情、亲情、爱情。不同的时代,表达也不同,通过书写这些情感可以传递出时代的特色。虽然时代在变化,但深深扎根于中国人骨子里的东西,比如孝道、仗义、正直等,却越来越受到推崇,接下来她的创作会回归到南京,并已完成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长篇小说。
三江学院网络文学院副院长、作家赖尔表示,当下玄幻小说的繁荣离不开对古典通俗小说的继承与发展。从最初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等神话故事,到《山海经》的神怪、魏晋时期的志怪小说,再到唐传奇、明朝的志怪小说,想象力一直存在于中国文学的血液之中。赖尔曾在一部青春校园作品中,讲述地方傀儡戏的传人,如何运用年轻人流行的二次元文化,创新地继承家业、宣传地方傀儡戏的故事。日前,她又推出《来自1942的重修生》,讲述抗战中一位年轻的小班长穿越80年时空,与新时代大学生短暂生活交流,最终实现精神对话、互相治愈,从而更加坚定信仰的故事。
作家邹世奇认为,当下作家要从写作语言、写作技法和审美意境上传承优秀传统。“从《诗经》《楚辞》到‘建安风骨’‘古诗十九首’,再到唐诗、宋词、元曲,我们民族的诗人们创造了无数或雄奇壮美,或幽美邈远,或惝恍迷离,或闳约深美,或瑰丽奇诡,或萧疏澹宕的意境。今天我们读古诗词,体会其意境之美,并使其浸润在我们的发语造境中,一定会有助于提升作品的文学性和审美品格。”
作家、《青春》总编辑李樯从一名文学工作者的角度阐释了工作中对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的弘扬。据介绍,《青春》作为一本原创性文学刊物,结合南京出版集团出版资源,出版了南京林业大学毕业生的古风诗集《君不见》。“教授奶奶”徐行写的《给孩子的古诗》也已上市,该书从孩子阅读、想象力和写作技巧等层面逐一解读,启发孩子爱母语,爱阅读,在心田种下一颗热爱中华传统经典的种子。
举办十一届以来,金陵文学奖诞生了许多佳作。这些作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并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巨变中不断更新思想范式、艺术形式、话语方式,捕捉新的语言、新的人物,塑造新的形象、新的风格,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开拓文学新境界。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江南文化与中国当代小说研究的青年批评家,韩松刚凭借文学评论《当代江南小说论》获得金陵文学奖大奖。他说,对传统文化的思考、承继和转化,一直是南京作家的艺术理想和思想追求,并涌现出诸多推动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代表和典型。
在长篇小说《荒漠里有一条鱼》中,作家赵本夫用神话原型和寓言式写作赋予其雄浑厚重的史诗气质。“母亲曾告诉我,那是一条真实的鲤鱼,大得吓死人。黄河决口后,它搁浅在城北一片沼泽里。发现它时,已是遍体鳞伤,只在鳃边含一团泥浆,它不仅顽强地活着,而且身上剩下的鱼鳞依然金光闪闪。”小时候母亲讲的真实故事给赵本夫留下深刻记忆,鱼在中国民间文化中一直被视为是一种祥瑞之物,并且有着超强的繁殖能力。鱼活得那么艰难,小说即隐喻中华民族如何挺过艰难时刻,成就五千年辉煌文明。
江苏省作协主席毕飞宇的《青衣》,展现了中国戏曲艺术的式微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对于人性的思考。
南京市作协主席叶兆言的《南京传》对南京六朝和南唐文化趣味的深掘,在不自觉间又影响了其自由、舒展的叙述调性,他又不仅仅沉浸于民间传统文化的流连中,同时也以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等参与的洋务运动标示南京在中国近代现代化图谱的位置。韩松刚认为,在这个意义上,《南京传》不仅有着浓烈的历史意识,更有着一种强烈的现代观念。
此外,为众人所熟知的储福金,创作了一系列以棋写人、写史、写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作品。他以文学的方式呼吁社会对围棋文化的关注,参与对围棋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表达对民间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文化与文学是南京的底色和灵魂。”作家宋世明认为,伟大的前辈作家用瑰丽的汉语言文字创造出博大浩瀚的文学作品,引领了一代代人的审美趣味,描绘出了中国人的文化气象,也塑造了城市的文艺气质,参与了最广泛的日常生活。